市高新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试验区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要求,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和培植高新区基础优势。最大限度利用政策红利,加快优化完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相关配套政策体系。主动对接沪苏浙先进园区,推进全方位合作,在投资开发、土地财税、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方面探索构建共建共享机制,聚力打造长三角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安徽省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皖北数字赋能特色服务基地。结合“双千双百双五十”的发展定位,在承载空间和产业定位上形成“2主2副”的发展格局:
承载空间:1个核心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实施数字小镇、众创空间等、新经济联合创新中心等项目;2个延伸区分别为铁路以东地区和宿徐产业园,铁路以东地区重点实施智能制造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生物科技产业园等项目。
产业定位:1个重点培育产业为云计算,2个延伸培育产业分别为智能制造和机械加工。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规划引领,提升承接产业转移集聚承载能力。按照《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结合高新区实际,认真编制《宿州高新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试验区发展规划》;积极对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高位接续“大宿城”战略,积极呼应符离片区规划;按照再建一个高新区的要求,高水平编制园区规划。
(二)抓龙头招引,把准承接产业转移集聚优势定位。云计算产业方面,坚持引头部建生态,主攻北京、杭州、上海方向,积极对接京东、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头部企业,搭建专业招商队伍和管理团队,不断提高数字产业的运营和管理能力。谋划产业重点发展方向,重点提升数据中心机柜使用率,积极对接中科大大数据研究院及长三角地区各类大数据研究机构。努力实现“东数西算、东数西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重点侧重新能源、消费电子、显示产业方向,密切跟踪对接天劲、华勤、荣耀等头部企业,精准开展补链、延链、增链、强链,打造细分领域垂直产业链。
(三)抓配套建设,构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空间格局。提升城市能级,坚持“四精”标准(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环境),建设完善交通、生活、娱乐等配套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打通核心区断头路,系统推进防洪、水网、绿网、亮化等城市功能体系建设,谋划建设储能电站,开工建设安置房、公租房。加快土地征迁,2021年计划征收土地1000亩,推进总面积37万平方米拆迁工作,实现核心区域全部征迁,为承接产业转移腾出空间。
(四)抓等高对接,探索承接产业转移集聚机制创新。在思想观念上等高对接,全面引入园区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重点在产业上等高对接,勇于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同台竞争,积极参与产业链分工,实现互融互通。组建政策等高对接调研小组,专题调研发达地区对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以及在人才团队招引、孵化器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优惠政策,参考修订园区相关政策。重点等高对接两区:等高对接合肥高新区,深入学习其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并积极争取在产业链配套上达成战略合作,签订合作协议;等高对接杭州市余杭区,放大阿里巴巴的作用,侧重加强在数字产业上的合作对接,努力打造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长三角产业转移聚集试验区。
(五)抓平台建设,搭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各类载体。一抓产业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阿里犀牛智造二期、双创基地等园区建设;加快数字小镇、阿尔法产业园二期、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等前期工作。二抓创新平台建设,以腾讯未来城市创新中心、网易联合创新中心、奇安信网络安全实验室、5G实验室、国家级地球物理数据与资源共享中心等为基础,加快建设面向长三角区域的数字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 “一中心两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全力创建“人工智能+园区”应用示范区。三抓孵化平台建设。重点推进众创空间入驻项目,打造数字文创产业基地,开工建设蔻享7000平方米新孵化基地;5G实验室力争引进法国必维公司汽车检测实验室;加快科硕、海客平台建设,建立软件设计和人才培训基地;第一创客引入腾讯系生态企业。四抓服务平台建设。搭建项目服务平台,坚持“项目为王,项目至上”,进一步拓展园区“项目云都”APP功能。积极与阿里合作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打造精准招商、企业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等多个数字化平台。打造园区招工平台,坚持每周日招聘会制度,形成特色招工品牌;重点保障阿里犀牛智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用工需求。五抓金融平台建设。积极通过平台公司担保、协调银行金融机构等方式,进一步增加企业融资额度。搭建供应链平台,在已有华瑞兴宿一体化供应链平台基础上,打造总规模5亿元的供应链金融公司。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发行。委托专业公司帮助园区企业精准匹配各类申报项目,争取国家、省、市各类政策补助资金。积极引导有潜力企业上市,增强融资能力。积极引入包括淮海经济合作区产业发展基金在内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计划组建园区资产运营公司,有效运营管理各类资产,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步伐,充分挖掘资产潜力,拓展融资渠道。
(六)抓思想解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聚思想高地。结合市委专题汇报会议精神,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组织园区干部职工开展专题研讨,广泛征求园区企业的意见建议。活动旨在重点解决园区中存在的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进一步优化园区审批办事流程,提升园区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决策力、执行力,提高各部门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园区全体职工的创新意识,使大家敢于突破传统思维,争做改革先锋。
三、2021年具体目标
实现园区经营销售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收入、“四上企业”数量、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确保15%以上,力争20%。引进(培养)省级及以上人才团队5家,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5家,引进并实施10亿元以上项目5个、1亿元以上项目60个。与2个以上先进地区园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合作园区1个。
四、提请解决的问题
1. 数据中心用电问题。支持目标电厂到云计算110KV变电站专线建设,实现数据中心用电直供直售,降低用电成本,进一步提升数据中心市场竞争力。
2. 数据中心用网问题。支持园区数据中心网络二级节点向一级节点升级,进一步提升承接业务能力,同时降低带宽单位租赁费用。
3. 用地问题。优先保障试验区计划内用地指标,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商业开发指标,支持试验区安置区建设自求平衡。
4. 土地出让收益问题。鉴于高新区前期已投入大量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建议在对高新区“大宿城”战略范围内市控区土地出让收益按照6:4(高新区6、市本级4)进行分成的同时,明确非市控区土地出让收益全部归属高新区。
5. 购房补贴问题。建议对试验区内符合条件且未享受实物保障的就业创业人才进行购房补贴,并参照芜湖市做法按照市本级、园区6:4的比例分摊补贴费用。
6. 干部挂职锻炼问题。建议支持试验区优秀干部人才到沪苏浙先进地区园区和科研院所挂职锻炼。
7. 高层对接问题。建议市级领导牵头与沪苏浙先进地区园区进行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