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高新区主体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全面开启现代化园区建设新征程 2
第一节 发展基础..................................................................... 2
第二节 发展环境..................................................................... 7
第三节 指导思想................................................................... 10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3
第二章 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引领,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18
第一节 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18
第二节 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9
第三节 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程................................... 20
第三章 壮大实体经济,构建“一体两翼”产业发展布局............ 22
第一节 重点打造云计算高端标志性产业........................... 22
第二节 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 23
第三节 聚力提升现代服务业............................................... 25
第四节 加快建设产业发展支撑平台................................... 28
第四章 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建设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基地 31
第一节 以数字产业化丰富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31
第三节 构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态体系........................... 36
第五章 建设精致美好魅力新城,争创全省产城融合示范区.... 38
第一节 优化园区空间布局................................................... 38
第二节 完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 41
第三节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42
第六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宜业宜居宜游产业新城................ 44
第一节 深化环境保护修复,夯实园区绿色生态本底....... 44
第二节 加强城市功能建设,塑造园区发展新面貌........... 45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打造绿色生态园区............... 45
第七章 争当宿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 47
第一节 落实国家政策措施,积极参与省“6+2”试验区建设 47
第二节 着眼“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全面融入长三角 48
第八章 推动改革发展成果共享,集聚园区人气活力................ 56
第一节 优化社会保障体系................................................... 56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57
第三节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58
第四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58
第九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60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60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61
第三节 完善推进机制........................................................... 62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宿州市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对宿州高新区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时代赋予高新区更光荣的使命,人民寄予高新区更美好的向往,高新区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宿州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谋划重大战略,部署重大任务,实施重大工程,确定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各部门、各镇街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
第一章 高新区主体功能定位更加清晰,全面开启现代化园区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高新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阶段。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大变革大机遇大挑战,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决策,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谋划落地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产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和重大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企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完成产值129.39亿元,年均增长38.1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44亿元,年均增长89.8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8家,完成营业收入162.29亿元,年均增长2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83亿元,年均增长19.27%。财政收入累计实现32.46亿元,年均增长64.85%。
1.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宿州高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遵循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无中生有、另起蹊径,选取云计算、智能制造若干领域作为切入点,与领军企业合作,发挥优势、避开弱项、勇于试错,逐步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发展主导产业的过程中,园区特别注重产业生态培育,突出产业链的整体性,率先从云计算产业链的第一层基础云(IAAS)数据机房建起,同步引进国内外知名平台云(PAAS)企业提供云服务,全面开发云计算及衍生的各个应用云(SAAS)领域,持续引资引智引技,壮大产业规模,逐步探索出了“率先发展基础云、同步建设平台云、全面开发应用云”的产业生态圈发展模式。目前,“基础云”在建10万平方米、1.6万个机柜的IDC机房,基础工程已基本建成、布置标准机柜6000余个,具备承接长三角区域大数据服务的能力;“平台云”引进华为、浪潮、奇安信等数十家龙头企业,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云服务;“应用云”集聚了国科新材、国信优易、赛诚渲染、易游联动、小马科技、和君纵达、塔奇互娱、凯战网络、华瑞赛维等数百家创新型企业,形成了大数据处理、动漫渲染、手机游戏、电子商务、呼叫服务、网红经纪、电子竞技、5G、AR、VR、区块链、智能终端等十余个特色板块,促进了云计算、智能制造产业融合发展,在区域内形成产业生态闭环。
目前,园区吸引了阿里新制造、腾讯未来城市、华为数据中心、浪潮云计算中心、网易创新中心、奇安信安全基地、赛维5G实验室等互联网头部项目先后落户,云计算、智能制造创新型产业生态初步形成,注册落户主导产业企业1200余家,2019年基地实现企业产值203亿元、财政收入9.4亿元。园区先后获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信息消费示范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有全国第五家量子通信节点城市、长三角区域最具特色的云计算中心。园区省级数字特色小镇2020年入围中国特色小镇50强。
2. 聚焦招商引资,优质要素资源加速汇聚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共签约项目433个;实现内资到位资金265亿元,平均增幅17.17% ;竣工项目149个;外商直接投资到位资金38157万美金,平均增幅23.83%。
高新区绘制重点产业招商路线图并搭建产业招商平台,制定长三角产业融合一体计划,建立珠三角产业转移新渠道,突出云计算龙头企业和智能制造上市企业下游产业,开展重点项目的跟踪对接,取得良好效果深化精准招商,成立招商小分队赴深圳、江浙沪、北京、合肥开展驻地招商。
高新区坚持高端引智引技并举,大力引进高科技项目团队和人才,推动宿州科技创新发展。创建全省首家博士交流创业中心,与中科大、南大等20所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百余人,获批省市高层次人才团队9个,获批全省首家医学大数据、裸眼3D省级工程实验室,蔻享创办全国唯一科学传播共享平台,建设了全市科学实验中心、科技创业新城。
3. 聚焦产城一体,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狠抓标准厂房、安置房、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项目建设进度,加速完善入园配套服务。成立重点项目调度指挥部,坚持每周调度,累计投入城乡建设资金约150亿元,实施重点城乡建设项目92个,着力打造宜教宜医、宜业宜局的汴北新区。
“十三五”期间,建设汴北安置区、整体城镇化安置区、港口北路安置区、临东安置区、职工综合体等一批安置区,建筑面积总计139.9万㎡,12432套,总投资35.6亿元,其中已交付96.6万㎡,8901套,在建43.3万㎡,3531套。
“十三五”期间,在建或建成现有产业园项目9个,规划总用地1782亩,总建筑面积186.38万㎡,总投资79.95亿元。其中交付电子商务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四期、工投云计算产业园等6个约100万㎡,在建中欧产业园、双创基地、数字小镇3个产业园约86万㎡。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先后开发汴河小镇、托斯卡纳艺术小镇、宿州院子等8个商业住宅小区,总投资51亿元,建筑面积159万㎡,其中住宅11252套,非住宅2255套。增强了园区配套功能,显著改善汴北新区人居环境,为快速聚集园区人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4. 聚焦环境优化,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始终坚持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打造“四最”一流的营商环境,呵护秀美自然的自然环境。在政治环境建设上,高新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先后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等专题活动。建立每周五集体学习制度,党工委、管委会议事规则,党风廉政全程纪实、廉政谈话等制度,建设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设施,抓实意识形态,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在营商环境打造上,高新区围绕如何让营商环境更优,企业群众更满意,超前谋划,主动作为,聚焦关键环节,创新工作举措,提升工作效能,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高新区通过实行“AB”岗工作制度,进一步缩减了企业开办审批时间;通过设置“马上办”服务专区、开展投资政策线上指导等方式,推行全程网办。2020年,高新区企业开办综合平台使用率100%,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注册率100%,个体工商户全程电子化注册率65%。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高新区实施辖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唐河景观带、四季花海游园工程,扮靓城区北大门。积极实施“创园”、“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加快实施北外环、合徐、泗许绿化工程,改造提升辖区村庄。坚持环保优先原则,加大生态创建和环境保护力度,园区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严格项目准入,逐企建立环保档案,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投产企业符合环保要求。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各项整治工作,实施秸秆禁烧,不断加力工作举措,优化园区生态环境。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开展污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提升水环境治理、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确保实现污水治理攻坚目标。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期间,外部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将对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命题、构成新挑战、带来新机遇。
从全球发展态势看,全球化进入分化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疫情防控成效差异成为影响各国经济表现的重要因素。全球范围内贸易摩擦、争端加剧。中美贸易摩擦紧张,贸易战、科技战、网络战、金融战不断升级。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也使我国经济输入性风险持续上升,外部经济环境趋向严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重塑各国经济竞争力消长和全球分工格局。我国产业发展进入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重要窗口期。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顺畅接续转换,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课题。
从国家发展大局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变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和投资一起拉动、从出口大国转为出口和进口并重的大国,我国经济持续呈现向好的态势,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基本态势和基本条件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十四五”期间,我国市场化将进入深度改革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建立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要素市场深度拓展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全面开放体系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从宿州市层面看,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多项重大战略叠加发力,宿州市省际交汇区位优势和承东启西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将占据更重要地位。同时,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更加有利于宿州市深入融入国内市场。
从宿州高新区层面看,宿州高新区位于汴北新区,承载着宿州市北向发展的战略任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宿州高新区发展的比较优势突出,将在新一轮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其一是经济增长引领优势:“十三五”期间,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8.49%,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地位和贡献不断巩固和增强;其二是产业发展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有利于宿州高新区放大云计算大数据先发优势,强化科技赋能,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基础配套建设相对滞后、土地指标约束收紧等因素,也制约着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
总体来看,高新区在“十四五”时期面临新形势,步入新阶段,既面对严峻挑战,又蕴含更大机遇。高新区应顺应阶段发展特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
第三节 指导思想
1.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国家级高新区、长三角创新发展先行区、长三角产城融合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样板。
2. 基本原则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要把握正确策略和方法,着重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引导企业成为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完善园区创新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探索园区合作共建新模式。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市场主导作用。遵循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应用牵引,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专业化分工,为各产业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营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突出环境优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注重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内部、经济与生态、经济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园区。
3. “四区一基地”总体定位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城两区三基地”的战略定位,结合高新区优势特色,明确功能定位,将宿州高新区打造成为国家云计算大数据基地、省际产业合作引领区、高能级皖北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长三角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国家级高新区,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
——国家云计算大数据基地。依托高新区省级云计算基地,打造“基础云、平台云、应用云” 云计算全产业链生态圈。推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场景示范,加速打造服务全省,辐射长三角的国家云计算大数据基地。
——省际产业合作引领区。围绕宿州市建设“沪苏浙产业升级转移试验区、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样板区”目标,充分发挥高新区基础优势,主动对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设、浙江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建设、江苏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衍生的产业发展机遇,聚焦特色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加强省际产业合作。
——高能级皖北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推动宿州高新区参与皖北承接产业转移“6+2”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省级先行先试政策,推进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路径,重点培育云计算产业集群,延伸培育智能制造、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努力成为高能级皖北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
——长三角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优化园区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商务、居住、生活等综合配套功能,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园区建设运营模式,统筹推进园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水清岸绿,建设全省产城融合示范区。
——国家级高新区。充分发挥高新区产业、政策和区位优势,坚持应用引领、创新驱动、软硬结合,牢牢把握云计算和智能制造协同发展主线,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创建国家高新区,实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政策目标。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宿州高新区积极支撑和引领宿州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成为开放、活力、现代、和谐的国际化新区。
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建成云计算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区,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成数字强区、制造业强区、人才强区;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动能全面迸发,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发展空间加快拓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大力支持美丽宿州建设;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城市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走在前列,建成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宿州北部新城;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形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居民生活水平与全省乃至长三角差距显著缩小;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快提升,全面建成高水平的文化强区;改革开放走在前列,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塑成;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基本实现高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2.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落实“四区一基地”战略定位,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城乡面貌更加美丽,品牌形象更富魅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绿色园廊绵延相连、高端产业镶嵌其间的美好蓝图加快绘就。
到2025年,高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开发区水平,步入“一流园区”行列。
今后五年,园区发展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打造云计算、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着力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现代化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传统产业提质增效。2025年,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00家,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
——开放合作进入新阶段。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全方位合作交流机制初步形成,与长三角先进园区及高端机构共建园区、平台及合作项目达到10个以上。促进与沪苏浙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与国外的互联互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打通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大资源,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积极构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区域创新能力在全省争先进位,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投入持续增加,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4件,协同创新发展体系更加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50家,新建省级以上创业创新平台10个,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加强资源集成和协调配合,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向企业集聚。探索推进技术创新的工作机制。
——城市功能展现新形象。大力推动国际化高品质城市建设和智慧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商务、居住、生活等综合配套功能。到2025年,基本建成内畅外快的综合交通网络、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网络、智慧现代的市政设施网络、便民优质的公共服务网络,生态环境更加宜居,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步入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发展轨道,基本建成高品质的宿州北部产业新城。
宿州高新区“十四五”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目标 |
指标属性 |
1 |
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
95 |
200 |
预期性 |
2 |
财政收入(亿元) |
12 |
25 |
预期性 |
3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60 |
125 |
预期性 |
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家) |
23 |
80 |
预期性 |
5 |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家) |
48 |
100 |
预期性 |
6 |
战略性新兴产值占规上总工业产值比重(%) |
60 |
65 |
预期性 |
7 |
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56 |
62 |
预期性 |
8 |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亿元) |
1.2 |
3 |
预期性 |
9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6 |
14 |
预期性 |
10 |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
22 |
50 |
预期性 |
11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12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第二章 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引领,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以升促建”、“以升促改”、“以升促管”的工作思路,重点对标《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上位政策,积极补缺补差,研究制定园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在政策支持、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努力早日进入国家高新区序列,实现宿州国家高新梦。
第一节 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以现有优势产业布局为基础,以专业化园区建设和发展为契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园区规划相协调,以“东西结合、软硬兼备”为理念,打造云计算和智能制造双首位产业为主的一流产业布局,形成主导产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关联产业在园区配套、优势产业在园区聚集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空间格局。依托信息产业园加快培育壮大云计算产业,积极对接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云计算与大数据优质企业,聚焦增强云服务能力,壮大云基础制造,加快发展智能硬件、5G通信设备等数字设备,努力建设“立足安徽、服务华东、辐射全国”的千亿级云计算特色产业基地。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园集聚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装备,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创新培育激光装备,配套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打造华东智能制造产业新高地。
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以推动云计算、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加快构建手机游戏、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集群。以产业内龙头企业为核心,联系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大学与院所等广泛参与,形成基于共同标准和制度的产业共同体,推进产业联盟建设,加速产业集群式发展步伐。
第二节 实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围绕优势产业和关键技术,鼓励通过设立分支机构、联合共建等方式,积极引入境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建立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加速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生产、科研、教学协调发展的局面。以阿里巴巴等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设市场化运行的高水平实验设施、创新基地。
吸引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加强与沪苏浙城市合作,联合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和人力资源招聘活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采取“双聘制”等方式开展人才合作,大力发展“星期天工程师“云端工程师”和“轨道人才”等人才共享模式。重点面向技能劳动者和创业者,持续组织开展“接您回家”系列活动。加强长三角劳务对接,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推动同步建立互认共享的人才评价和培养体系。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向定岗等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
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建立健全研发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商标品牌建设,提升创新能力。支持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高新区内创新创业,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途径,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第三节 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程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授权事项清单制度,优化内部管理架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整合归并内设机构,合理配置内设机构职能,推动行政管理向“店小二式”服务转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既定工作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努力做到目标任务明确、时限要求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奖惩措施明确,确保高新区在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上奋勇争先、争创一流。
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以增加有机资本投入、科技进步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方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项目,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主体社会化、资金来源多元化、信用体系健全化成熟的投融资体制,促进资本投入的达标收益率进一步提升,以带动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创优园区营商环境。对标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标准,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深化项目企业包保服务,规范政策兑现,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内力、释放活力,深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擦亮叫响宿州“高新政务、高效服务”招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实际需求,从基础设施政策制度、创新载体、高端人才和科技金融等方面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产业生态环境,大幅提高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第三章 壮大实体经济,构建“一体两翼”产业发展布局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主动加强与长三角主要都市圈的产业协同和创新联动,以数字赋能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以人工智能推动产业融合聚变,加快形成以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引领未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翼齐飞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重点打造云计算高端标志性产业
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放在战略引领性位置,依托高新区云计算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进一步提升数据中心容量、带宽、算力等核心性能。引进长三角制造业资源,积极引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光网络设备、高性能服务器等云基础制造产业。拓展云计算应用领域,积极发展人工智能、超算、动漫游戏、电子商务、医疗大数据、金融大数据、气象大数据、量子通信、信息安全等服务应用。
抓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的重要历史机遇,聚焦云计算,以云服务领域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积极对接京东、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头部企业,提升数据组中心数据机柜使用率,积极联系对接中科大大数据研究院。经过五年努力,力争使高新区云计算整体产业规模达到350亿元;其中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云计算行业应用规模达到140亿元;云终端及基础硬件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云安全产业规模达到10亿元;云计算外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努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云计算产业发展基地。
第二节 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把做实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及宿徐合作共建机遇,发挥数字经济引领作用,围绕稳定供应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形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发展新格局。
智能制造产业。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创新生产服务模式,推动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推进制造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助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积极培育以传感装备、通信设备、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能源储运装备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加快重点领域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建设和智能工厂示范,实现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升级。加快市高新区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园、智能可穿戴设备加工基地建设。密切对接天劲、华勤、荣耀、威马等头部企业,打造垂直产业链。
工程机械产业。发挥毗邻徐州的区位优势,以徐州为重点对接服务方向,加强与徐州经开区和上海临港产业区、张家港经开区、国家火炬昆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重点载体的战略合作,重点承接以起重机械,大吨位装载机、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桩工机械、环卫机械等工程机械,以及矿山机械、电气设备、环保设备项目。依托陆盾机械、运杰机械、鼎晴机械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挖掘、起重、压实、混凝土、装载机等工程机械配套件。
半导体产业。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重点依托深迪半导体、菲比蓝等企业,发展MEMS陀螺仪系列惯性传感器和微熔传感器等微机电系统;依托华为硕半导体发展相关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积极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产业,依托国盾量子重点发展量子通信交换机、路由器、探测仪及终端设备的生产制造;培育发展5G通信装备产业,重点招引光纤光缆、传输设备、移动终端以及相关核心零部件企业落地。
新材料产业。积极对接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长三角新材料产业特色载体,以及南京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积极承接徐州新材料产业转移,谋划建设皖北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重点引进和宿州市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量子点新材料、先进碳材料(石墨烯)、电子化学材料、新型工业化建筑材料,拓展引进光学膜、新型显示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项目到高新区落地转化,支持成熟企业到高新区扩大生产。
绿色果蔬产业。加快果蔬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步伐,推进果蔬中功能成分的提取、利用与产业化,重点发展果蔬贮运保鲜、果蔬汁、果酒、果蔬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果蔬脆片等产品及其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提高果蔬资源利用率。建立健全果蔬“原料—加工—流通”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强化企业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改造提升果蔬加工业的工艺水平。
第三节 聚力提升现代服务业
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精细化转变,提高发展质量,提升竞争优势。大力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商务商贸、居民服务等产业。
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铁路、陆路和水路相结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依托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园建设,提升物流智慧化水平,推动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互通,鼓励企业向制造业物流服务商和供应链集成商转变。推进一系列新模式新方式融合运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冷链物流、绿色物流等高效专业物流组织模式和手段。打造专业化制造供应链,培育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企业。
电子商务。抓住移动互联网和垂直电商细分化的趋势,依托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园、黄淮海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等载体,创新引进上海、宁波、苏州等地的企业采购电商平台企业(品牌商自建电商采购平台,B2B电商衍生的采购平台),创新型电商企业(社交电商平台、平台性微商、垂直电商),以及电商服务和网络服务企业,支持驻沪跨境电商和数字服务企业在高新区建立应用中心、运营中心、数据中心和培训中心。支持电商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和“柔性化”生产,打造“个性化”定制C2M电商模式。深化与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等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有序推进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发展。积极借鉴上海在社区电子商务、智慧商圈、智慧供应链打造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提升高新区电商的创新应用和整合服务能力。争创国家级电商示范园区。
信息服务业。积极培育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信息服务业,推动信息服务业向云服务转型,重点发展云计算模式下的软件服务产品。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以5G商用为契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信息技术服务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全流程的综合集成应用,鼓励企业建立涵盖大数据、数据库的“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
金融服务业。重点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引进和大力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发展金融后台服务,鼓励发展债券发行、交易、企业上市、财务公司及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机构,支持发展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对接虹桥商务区等服务业园区,大力引进上海金融后台服务企业,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宿州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搭建华瑞供应链平台,以华瑞兴宿一体化供应链平台为基础,继续打造供应链金融公司。深化徽行数字贷、入园贷、科技贷等综合业务开展,谋划成立园区基金公司和担保公司,用好腾讯产业基金、知识产权运营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通过杠杆效应放大对园区企业的金融支持。
人力资源服务。适应宿州市创新发展需求,大力对接长三角知名的人力资源产业园,学习先进成功经验,积极引进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的培训管理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中介、人才网站、创业咨询和招聘服务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鼓励引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及考试机构,打造宿州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枢纽型基地和产业创新发展平台,促进人才集聚和信息集聚,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从定向发现和吸引人才向以人才带动项目的转变,实现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对接。
商务商贸服务。加快谋划中央商务区建设,积极引入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谋划布局星级酒店、商贸、文教、餐饮等城市配套,打造集高端商住、商务商业、休闲购物、行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中央商务区。大力招引长三角国内、国际优质商贸资源,加快完善宿州高新区商贸服务功能,加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培育新优势,重点引进宜家、沃尔玛、麦德龙、山姆会员店等一批有规模和实力的高端商贸项目。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导向,加快谋划智慧商业街区,大力发展以新零售为引领的商贸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广时尚消费、夜间消费、假日消费、休闲消费和信息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
居民服务。以规范化、专业化、智慧化、便利化为导向,建设居民综合服务中心,加大专业化高端居民服务技能人才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提升服务层次,着力推进以家政、养老、托幼、快递、维修、餐饮等为主题的居民服务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层次生活服务消费需求。推动“互联网+居民服务”融合发展,搭建社区服务平台,鼓励企业通过平台提供购物、咨询、中介、物业等服务。
第四节 加快建设产业发展支撑平台
以打造“五大平台载体”为抓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多元协同,构建更具活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和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为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新动能、注入新活力、塑造新优势。
1. 产业平台载体
针对高新区企业需求,进一步引入云计算、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研究机构,共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优化合作模式和激励机制,加大校企共建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力度,强化线上线下科技成果对接、技术培训、技术诊断与方案解决,提升科研机构的技术溢出效果。以初创期、成长期和扩张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为孵化对象,加速孵化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研发结果技术熟化—产化孵化—企业对接—产业生成的完整机制,持续推动申报数量可观的众创空间、类型多样的孵化器、功能完备的加速器,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服务,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
2. 创新平台载体
围绕云计算大数据、5G应用、AI、传感器、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建好中科大先研院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创新体系,建好小型超算中心、半导体研发平台、量子通信研发平台“一中心两平台”,建好园区科技服务、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支持企业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项目、科技项目、创新平台等政策申报。注重创新应用示范。以10万平方米绿色数据中心、腾讯未来城市创新中心、网易联合创新中心、赛维5G实验室、360奇安信安全基地等为基础,加快建成面向长三角的区域互联网联合创新中心、数据存储和灾备中心、工业互联网标注和解析中心。
3. 协作平台载体
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协同推进对外开放与合作,立足优势产业,搭建产业协作平台载体。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设、浙江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建设、江苏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衍生的产业发展机遇,聚焦特色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强化产业协作和内引外联。
4. 服务平台载体
围绕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园区重点产业,针对不同产业领域创新创业主体的专业技术服务需求,加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加快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聚;二是增强技术服务平台开放服务水平;三是积极整合对接外部科技服务资源。同时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平台,围绕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要求,打造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服务平台载体。
5. 金融平台载体
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满足不同阶段企业及项目的融资需求,打造拥有个性化特色的金融服务链条,扶持园区企业创新发展。搭建好华瑞供应链平台,在已有华瑞兴宿一体化供应链平台基础上,继续打造供应链金融公司;购买第三方服务,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类政策扶持资金;谋划好专项债发行工作,适当扩大发行范围;扩大总部经济规模。
第四章 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建设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基地
加快国家云计算大数据基地创建。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推动数字经济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
第一节 以数字产业化丰富信息产业发展模式
创建国家云计算大数据基地。以高新区省级云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和本地综合电商平台打造为抓手,以农村和跨境电子商务有序发展为重点,推动信息经济创新发展。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做优存量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做大做强,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加速打造服务全省,辐射长三角的重要云计算大数据基地,积极创建国家云计算大数据基地、全国重要的大数据存储基地、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力扶持皖北地区数字经济、量子通信等产业发展,探索长三角地区与中原经济区交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
强化数字产业创新应用示范。围绕云计算大数据、5G应用、AI、传感器、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建好中科大先研院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建好小型超算中心、半导体研发平台、量子通信研发平台“一中心两平台”。以10万平方米绿色数据中心、腾讯未来城市创新中心、网易联合创新中心、赛维5G实验室、360奇安信安全基地等为基础,加快建成面向长三角的区域互联网联合创新中心、数据存储和灾备中心、工业互联网标注和解析中心。
壮大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依托赛诚渲染、宿想信息等企业的大规模高性能云渲染设施和自动化软件平台,加强与国内现有渲染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知名渲染企业,以及广告、影视、动漫、工业设计等下游设计企业,打造从后端走向前端的渲染产业集群。依托阿尔法创梦游戏产业园、神游世界动漫产业园等载体,大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动漫制作、游戏研发、数字出版、电子竞技、网络直播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VR/AR装备、AI教育装备、展示展览装备领域的优质项目到高新区实现产业化或产能扩张。
专栏:高新区“一中心两平台”建设 小型超算中心。以高新区数字小镇为依托,建设总计算能力为万亿次级、存储容量为PB级的高性能计算、存储和显示环境,开展面向农作物基因排序、创新药物筛选、动漫影视渲染、工程计算与分析、信息安全、地理信息调查和海量数据处理、以及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智能化生活领域的超级计算应用服务,打造长三角领先的超级计算应用服务基地。 半导体研发创新平台。以半导体产业园为依托,瞄准传感器国际前沿生产工艺,以MEMS生产测试、转化等工艺创新服务为核心,以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为目标,努力实现高端传感器国产工艺零突破,着力建设国内一流的专业传感器公共中试平台。平台前期主要针对IMU(惯性传感器)、磁性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传感器模组等产品的晶圆测试和终端测试,未来将逐步从低精度传感器逐步向中高精度、高灵敏度传感器检测升级。 量子通信研发平台。重点依托国盾量子,围绕量子通信产业链中的研发、核心器件和核心产品制造、应用服务产品提供商、网络建设等环节,着力引进优势特色企业和项目,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在国防、金融、政务、商业以及设备生产、运营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壮大量子通信技术产业集群,助力宿州市打造量子保密通信全国领先城市。 |
第二节 以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提升大数据云计算服务能力。在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打造智能工厂、智能农业、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重点培育智慧能源云、动漫游戏云、智慧安防云、智慧金融云、智慧 气象云、智慧电商云等行业级云服务平台,打造宿州特色云。依托华为、金山、浪潮等平台运营企业发展云全线服务,在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等租用业务基础上,积极发展超算、内容分发与加速、数据挖掘、信息安全等增值服务, 以及适用于游戏、视频、政务、医疗、金融等垂直行业的云服务解决方案。推动发展云通信服务、云管理服务、智能云服务等新业态。加快提升云计算产业基地的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技术创新、技术 交流、营销推广、人才开发、投融资咨询等服务功能。
强化数字经济驱动产业改造升级。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以数据链提升产业链、优化供应链、延长价值链,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工程机械、半导体、新材料等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工业互联网供给能力,将大数据技术融入产业发展的设计、工艺、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和链条,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终端设备,加快实体经济智能化步伐,实现产业体系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开放共享,进一步升级信息消费,推动电子商务、网络购物、智慧医疗、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的迅速发展。
大力推进5G示范应用。培育发展 5G 通信装备产业, 重点招引光纤光缆、传输设备、移动终端以及相关核心零部件企业落地。聚焦重点行业和高价值领域,推进5G行业应用,重点围绕智慧政务、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农业等成长潜力大的信息方向,打造一批数字应用场景标杆项目。充分拓宽数字技术应用领域,鼓励重点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以阿里巴巴新制造产业园、天猫客服体验中心、天猫直播基地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在制造领域打造全链路数字化、智慧“制造大脑”标杆;以腾讯未来城市项目为依托,开展合作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招引培育腾讯生态圈。
专栏:高新区数字应用场景标杆项目 智慧政务。推进一体化政务平台建设,整合各部门的政务服务门户、移动应用,加快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与市政务数据共享平台的对接,建成覆盖高新区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政务服务资源有效汇聚、充分共享。推行“不见面审批”、“不见面交易”,推进“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 智慧城市。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摸清辖区内道路、绿化、市政、管网、泵站的详细情况,绘制地上、地下一张图,充分利用5G城市建设,建立智慧城管指挥中心,统一进行智慧监管和调度。积极建设未来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安防、城市建设、城市建管、城市消防领域数字化应用,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建设数字化“美丽高新区”。深入实施“雪亮工程”,推动市政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重点围绕道路、桥梁、信号灯、道路标识等领域,集约部署智能化设施。 智慧交通。建立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引进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实现对高新区路网状况实现综合管理预测。推进智能停车与诱导系统部署工作,建立智能化公交系统,实现公交车辆的定位跟踪、到站预测、电子站牌信息发布、油耗管理等功能,实现对公交的统一调度。 智慧医疗。建设“互联网医院”,优化医院诊疗模式,开展在线视频问诊、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提供药品配送、“互联网+护理”服务。实现网上预约、在线支付、实时提醒、智能分诊、在线评价等服务模式。提升远程医学会诊、临检、影像、心电等中心的业务协同能力。开展慢性病在线管理,促进慢性病在线健康管理与服务规范化。有效整合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资源,推进医疗卫生大数据在各相关领域的服务与再利用。 智慧教育。搭建高新区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云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教育环境,实现以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学与教。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着力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相匹配的系列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和数字资源体系。 智慧农业。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种植、管理和销售中的应用。以农田智能检测、养殖环境监测、设施环境精准控制为重点,加大农业物联网应用和推广力度。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构建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完善农村物流系统,推进农业旅游电子商务融合发展。 |
第三节 构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生态体系
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主动承接上海、杭州等地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相关产业转移,打造“基础云、平台云、应用云” 云计算全产业链生态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数字骨干企业、数字独角兽企业,推动数字经济企业在主板、中小板、科创板上市,发挥领先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共同体。支持企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及服务供给,激发智能终端、本地电商、直播带货、数字内容、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数字经济消费需求,扩大数字消费市场,建设新型消费示范区。
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围绕“卡脖子”问题,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由基础研究向重大创新的转化速度,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通用数字技术领域的操作系统、底层算法、高端芯片等的研发创新。加快行业应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加快具有行业通用性解决方案与软硬件产品的协同研发,建设具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能力的科技社团、创新联盟等中介组织。
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数字经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高新区数字经济人才库。探索建立更具前沿性、时效性的市场化、柔性化人才引进模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行业素养高、技能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完善数字经济人才激励体系,健全数字经济领域的科研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保障的体制机制,打造数字经济人才集聚高地。
第五章 建设精致美好魅力新城,争创全省产城融合示范区
以产业为基础,驱动高新区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城市为保障,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最终实现城市和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和融合发展,建设全省产城融合示范区。
第一节 优化园区空间布局
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背景,“十四五”期间,更加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的相互协调,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本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产业要素加速聚集、城市功能优化配置”的原则,引导高新产业发展,吸引高端人才聚集,从而打造新兴产业生态,促进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相互匹配。力争到2025年高新区建成区面积扩展至30平方公里。
规划宿州高新区空间布局为“一区一城三园”,即综合服务区、长三角未来科技城、信息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
其中,综合服务区依托于高新区交通干线设置,以人的生活空间为基础,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及科技孵化功能,形成融合科技大楼、创业孵化器、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公寓住宅、综合娱乐等核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
长三角未来科技城主动对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设、浙江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建设、江苏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衍生的产业发展机遇,聚焦特色领域和关键环节,紧抓重大项目和产业平台,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强化产业协作和内引外联,培育升级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
信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为主的信息技术产业,实施新型显示、宽带网、云计算、网络与信息安全、导航与位置服务等科技重点专项,加强超高亮度激光投影、集成电路设计、高端服务器、海量数据处理、大型应用系统软件、卫星移动通信、全光网络、IPv6、智能感知与交互、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多模式导航硬件系统、智能位置服务等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
智能制造产业园抢抓长三角制造业产业转移机遇,加快招引龙头企业,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促进云计算、大数据、5G、传感器、智能制造在园区融合发展。加快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园、智能可穿戴设备加工基地建设。
新材料产业园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及纳米材料等共性基础材料,重点引进石墨烯、集成电路、电子基础材料等领域的配套项目,培育一批规模优势明显、专业化水平较高的零部件配套骨干企业,促进智能终端产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实施风力发电、高效太阳能、智能电网等科技重点专项技术研究。
图5.1.1 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位图
第二节 完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适度超前、协同推进,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优化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
建设内畅外快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完善高新区内部交通路网,强化与宿州主城区的交通衔接。加快建设以高速公路、国省县道、城市主干道等为骨架,市政道路为支脉、枢纽站场体系趋于完善、信息化程度高、运输能力满足需求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两桥三路”建设,即西二环跨新汴河大桥、灵璧路跨新汴河大桥、竹邑路东延至港口路、港口路北延至符离智慧物流园区、拂晓大道北延至符离。加快构建高新区交通大循环和微循环,打通道路“中梗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新建市级旅游换乘中心和公交首末站,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建设功能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体系。按照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持续优化供水、供电、供热、排水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购物中心等生活服务系统的服务区域及服务半径。加快推进征迁安置房建设工作。优化供水管网结构,利用穿越铁路既有管涵,打通东西片区管网,解决铁路以东片区供水问题,新建西环路和灵璧路穿越新汴河管网,解决城市供水管网大循环。结合路网建设,打通用户用水最后一公里。完成并利用好区域防洪排涝影响报告。完成狼咀子排涝泵站、小黄河排涝泵站、看花沟排涝泵站等3座城市防洪排涝站建设。大力实施水利工程建设,使汴北水网互联互通。
第三节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加快5G基站和5G独立组网(SA)建设,丰富园区5G试验区应用场景,持续推进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和各区功能性覆盖、形成有规模效应的应用。加快布局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集群,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半导体等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跨行业、跨领域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建设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加快行业智能化转型。
实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推动高新区与上海张江科技园等地战略合作,打造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成果转化中心、物联网产业“LOT智造”中心、“5G+AI”场景运用中心。围绕云计算大数据、5G应用、AI、传感器、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建好中科大先研院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建好小型超算中心、半导体研发平台、量子通信研发平台“一中心两平台”。
实施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以10万平方米绿色数据中心、腾讯未来城市创新中心、网易联合创新中心、赛维5G实验室、360奇安信安全基地等为基础,加快建成面向长三角的区域互联网联合创新中心、数据存储和灾备中心、工业互联网标注和解析中心。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聚焦新型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领域,强化基于IPv6网络的终端协同创新发展。加快布设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施
第六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宜业宜居宜游产业新城
第一节 深化环境保护修复,夯实园区绿色生态本底
严格生态空间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加强对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和修复,重点开展新汴河生态治理,培育建设新汴河平原防护林示范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严格管制各类开发活动,合理确定开发强度,严格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三线一单”,确保区域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
健全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加快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强化防护林体系建设,完善提升绿地公园,构建生态屏障,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推进河湖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和立界工作,加强对滨河滨湖带的保护。突出加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配套建设蓄排引水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开展坡耕地治理生态修复。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建立新汴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森林、湿地、耕地、空气等其他领域生态补偿。
第二节 加强城市功能建设,塑造园区发展新面貌
坚持规划引领。坚持精品意识、精细概念、精致品位“三精”定位,调整高新区总体规划,完善各类分项规划,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丰富城市内涵。建设好唐河景观带、新北沱河(老唐河至小黄沟)景观带、看花沟(泗许高速至新汴河)综合治理、狼咀子沟(拂晓大道至老唐河)综合治理、十冯沟(合徐高速至206国道)综合治理、四季花海(合徐高速以西,小黄沟以北、北外环以南)景观带等工程项目,谋划建设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融入高新区特色文化元素,打造特色街区,扮靓宿州城区北大门。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打造绿色生态园区
加快推进污染综合防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山水相济、人文共美。加强大气、水、土壤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强化项目包保,加快汴北污水处理泵站、铁路以东污水处理主干管网建设,启动十里沟、狼嘴沟清水治理工程建设,完善区域防洪排涝功能。统筹推动节能环保、绿色制造、绿色农产品基地、生态文化旅游、“互联网+”绿色生态五个重大专项建设。
全面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工程。持续贯彻实施“调转促”行动、“三重一创”、“3111”工程、“2268”工程,立足云计算、智能制造主导产业,以云计算、智能制造主导产业为抓手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大云服务、电子商务(含跨境电子商务)、手机游戏、电子竞技、影视动漫、文化创意、移动互联网、服务外包、生命科技、半导体、石墨烯、新材料、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等主导方向培育,实现云计算全产业链发展。引导并推动云计算企业与传统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施云计算、智能制造产业项目促进工程,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新态势。
第七章 争当宿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
第一节 落实国家政策措施,积极参与省“6+2”试验区建设
加快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用足用好国家和省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认真落实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实施方案,统筹安排省加快建设集聚区专项资金,健全推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与沪苏浙经济强市、先进园区进行对接,重点承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符合自身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优质企业。积极将高新区打造成为长三角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优选地、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样板区,着力培育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实化参与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深化“张江创造+宿州制造”,推广研发在外、落地合作模式,鼓励企业在长三角设立科研“飞地”,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构建小型超算中心和量子通信等研发平台,推动与上海张江、长三角高校院所等建立新型合作关系。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深入推进重点技改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实化推进南北园区合作共建机制。积极承接张江创新创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生产制造转移,加快培育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主动承接江苏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转移,主动承接浙江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绿色家居等产业转移,强化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推进整建制承接、全产业链引进,提升高新区云计算大数据、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核心竞争力。主动参与徐州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配套建设。
第二节 着眼“一体化”和“高质量”,推动全面融入长三角
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发挥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积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一方面,坚持主导产业不动摇,持续深耕云计算、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发展,加速数字经济培育。利用当前10万平方米绿色数据中心和18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着力引进阿里系、腾讯生态圈重点企业,引进半导体、手机制造、智能终端等龙头项目,加快阿里新制造产业园建成运营,构建园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园区产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坚持规划引领、招商先行,不等不靠主动对接。编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承接产业转移集聚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找准园区发展定位,加快建立重点园区对口共建关系。先行安排园区招商局精选人员分赴沪苏浙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重点城市和园区、特色小镇摸排对接,计划由园区班子带队,集中时间主动出击,重点邀约、深入对接园区和企业,逐地逐企拜访,力争抓住省际合作园区和产业转移历史机遇,努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主动融入创新能力建设合作。始终坚持打造宿州科技研发应用高地,主动落实宿州市政府与上海科创办战略合作任务,建设宿州小型超算中心、半导体研发平台、量子通信研发平台“一中心两平台”。依托华瑞公司共建头部企业超算中心、挂牌赛诚商用超算中心、蔻享科研超算中心,面向全国提供超性能计算服务;依托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市集成电路研发协会、矽睿科技公司共建半导体研发平台,挂牌宿州MEMS传感器公共测试平台和测试工厂,提供MEMS传感器的专业测试服务;依托宿州国盾量子公司、挂牌宿州量子通信研发平台,力促量子保密通信手机研发产业化,面向全国提供量子通信研发和应用服务。
坚持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积极承接中科大等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计划立足云计算、大数据、5G、AI、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全面深化与长三角区域高校、院所、孵化机构和重点企业战略合作,加快构建“研发结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产业生成”完整机制。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科创中小微企业,扶持蔻享科学传播共享平台、神农量子医药研发算法服务等优质企业,培育细分领域行业小巨人,加快一流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应用、一流科技企业在园区发展壮大,努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主动推进“基金+产业”合作。坚持资本引领产业科学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在原有腾讯、徽新、九一等基金基础上,成立5亿元华瑞兴宿一体化供应链平台,服务入园智能制造企业供应链;会同市科技局争取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注资支持,新成立1.5亿元云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大对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项目和科技成果项目股权投资,培育扶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积极对接引入长三角区域产业基金,推行“基金+产业”合作,力争设立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基金,扶持面向长三角区域的招商引资和实体经济,服务创新平台建设和产业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专栏:高新区融入长三角重点项目谋划 1. 长三角产业转移省际合作园区 园区包含6个园中园,重点围绕环境、平台、要素等与长三角地区先进工业园区无缝接轨,吸引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资本入驻,全面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持续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获得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 (1)长三角(宿州)智能制造产业园 集聚长三角区域未来产业领域的总部企业和高增长科技型企业,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0亿元,将形成面向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基地、机器人产业集聚基地,打造综合性未来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自主创新基地。 (2)长三角(宿州)人工智能产业园 规划建设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平台、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重点发展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区块链与金融人工智能、智能医疗等区域,打造人工智能研发孵化、应用制造基地,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8亿元。项目将形成面向长三角的“总部基地+研发孵化+高端制造”的格局,建设人工智能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载体,引导人工智能产业产业特色集聚、区域协同发展。 (3)宿州市高新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集聚园区 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2.5亿元。 (4)长三角(宿州)智能家居产业园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1.4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9.5亿元。建成后将拓展高新区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等产业的联合攻关。 (5)长三角(宿州)产业服务中心 旨在服务于高新区长三角产业转移省际合作园区的职工文化生活,建设职工公寓、商贸中心、职工娱乐中心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中心,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6亿元。 (6)长三角(宿州)生物科技产业园 围绕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应用,做大做强生物技术产业,将园区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开发、生产于一体的工业新区和重要的生物技术及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5亿元。 2. 长三角(宿州)5G应用终端产业园 构建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全国的超级计算中心、信息化基础设施、5G应用终端、数字科技孵化器,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10亿元,将在服务安徽省5G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承接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转移,重点服务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等热点区域智慧城市等5G业务,使5G产业成为宿州产业发展的新标识、新名片。 3. 长三角(宿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 发挥“互联网+”文化创意对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确立以动漫渲染、影视制作、游戏开发为主导,以信息服务、影视文化、网红经济、电子竞技等新兴产业为特色的“互联网+”创意文化产业结构,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平台、影视小镇、动漫小镇、网红小镇等,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20亿元。 4. 长三角(宿州)未来科技城 定位为产、学、研、商、居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科学中心、一流科研人才的聚集高地、全新运行机制的人才高地、引领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科学家之家、创业者之城。规划建设完善的产业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含总部办公、创意办公、主题酒店、白领公寓、中高档住宅、国际购物中心、知名公立学校、国际学校等内容,总建筑面积约145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45亿元。 |
第三节 全面实施“双招双引”战略,集聚园区发展新动能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以高质量“双招双引”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将“双招双引”作为第一战场,精准聚焦主攻方向和重点区域,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通过建设好平台、优化好环境、完善好政策,促进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一起落户园区。
1. 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
健全“走出去”战略。完善规划引领、政策激励和服务保障体系,积极争取省市专项基金支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采取贸易、投资、项目对接等方式开展对外合作,推动云计算、互联网+、劳务等走出去,实现产业“遍地开花”。
创新招商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培育壮大外贸主体坚持挑商选资、招才引智,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重点引进产业链、价值链处于中高端的产业。采取“总部+基地”模式,打造新型招商平台,建设中国品牌价值提升基地;瞄准中关村、张江高科以及深圳、合肥、南京等同类园区孵化机构,派驻工作组开展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型企业产业链招商。力争每年引进孵化小微企业100家以上(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0家以上),引进云计算及其相关企业总数200家以上,总体集聚云计算及其相关企业600家以上。
创新工作模式。成立专业工作组,实行“全员招商服务”,项目分工把关制度,全程包保招商引资、项目调度、要素保障、社会事务、企业生产、用工保障、金融服务等所有工作,一企一人、每周对接、每月调度、按季考核、半年评比,重奖重惩。引进建设中央网信办、新华社等国家部委、省直单位以及知名民企数据中心5家以上;引进大数据交易所、大数据产业认证、测试、检验、信用评估、信息服务等配套及外围企业(或公共服务平台)10家以上。
2. 健全招才引智工作办法
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两院”院士、海外院士和国际知名技术专家在高新区进行成果转化,力争引进1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带动超过100名高层次人才在高新区从事科技研发工作。引进、培育10个以上前沿科技项目,力争引进行业内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千人计划”等青年科学家15人以上、创新团队15个以上,聚集高层次创新人才100人以上、产业紧缺人才1000人以上,实现发明专利申报150项以上。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构建涵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全阶段的人才政策支撑体系,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以科研经费、基金投资、贷款贴息等形式给予支持。发现、培育、凝聚人才,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依托园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公共平台服务体系,建设“高新人才智库”,建立人才(专家)公寓供应和保障体系,建立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教育、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发挥好宿州云计算研究院、黄淮石墨烯研究院、云计算协会、电子商务协会、互联网+协会五大专业组织作用,推动企业“抱团取暖”“走出去”“请进来”,强化人才与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搭建好交流合作平台、资源整合平台,提供专业化产业发展服务。
第八章 推动改革发展成果共享,集聚园区人气活力
第一节 优化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抓好少年、老年群体保障,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制度。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健全城乡居民、灵活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制度,力争到2025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比“十三五”期末翻一番,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5%左右。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优化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制度。强化就业创业培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加收入。
完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实现中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基本解决流动人口、新就业无房职工的阶段性住房保障问题。加快汴北安置区、港口北路安置区、临东安置区等安置房项目建设,实现社区化村居管理新型模式;科学设置和动态调整住房保障准入线标准,大力推进货币化保障和安置,加快实现园区常住人口住房保障应保尽保。加强安置房入住管理,推动符合条件的村居逐步转变成社区,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构建适度普惠系列福利制度,建成高水平、均等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强群众幸福感,建设“幸福高新区”,让辖区人民最大限度地共享发展成果。
第二节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健全医疗卫生防控机制,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精准防控、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机制,提升群防群控和精准防控能力,构建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和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卫生应急救治能力,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
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围绕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布局优质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发展智慧医疗,优化卫生健康数据治理模式,建设高新区全民健康管理平台。探索建立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深化与合肥、徐州等地知名三甲医院、重点科室合作,提升高新区医疗资源供给质量与服务水平。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各类医疗和卫生服务领域,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提供较高水平的专科、个性化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加快推进宿州高新区传染病医院建设进程,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第三节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推动教育资源品质提升。坚持立德树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城乡居民学有优教为目标,积极扩增教育设施资源,优化全区教育布局,切实改善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构建广覆盖、普惠性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冯圩小学、宿州博雅国际实验学校、宿州市第九小学(高新校区)、宿州市第九中学(高新校区) 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开放合作办学,推动与长三角等先进地区的教育资源对接,在互动合作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提升教育智慧化水平。基于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主导产业优势,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强与宿州智慧教育综合平台的对接。推进智慧学校建设,完善多媒体教室、智慧课堂、未来教室、校园网络系统、创客中心等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网络研修中的应用新途径,积极开发本土化数字教学微课、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和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第四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以智慧园区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学习借鉴上海、杭州先进的“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依托宿州高新区智慧园区平台,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基础,加快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及公共数据库,实现大数据联通和共享,推进中国电信数据中心、国盾量子高可靠数据中心、中小企业云平台、气象云平台项目建设。对接上海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建设经验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相关资源,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和社会数据流通。以全市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引导企业合理定位,开拓市场,推动华为、金山、斐讯、科大讯飞、中网信通等企业在公共数据库、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无线城市等智慧城市项目中展现“宿州力量”。
开展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社区和入园企业非公党组织管理模式,加强基层民主和工会、群团组织建设,推进社区政务公开,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推进“平安高新”、“法制高新”建设,加快建成富有特色的安全示范园区。
第九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建为引领,围绕“十四五”中心工作,不断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抓好意识形态、强化思想建党,巩固并扩大统一战线,为高新区“十四五”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障。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不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成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引导各条战线的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把“不忘初心”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把党的纪律、规矩烙印在心,根植于脑,落实到行动上。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战斗堡垒。围绕“十四五”中心工作,不断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抓好意识形态、强化思想建党,巩固并扩大统一战线。要抓好制度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机关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制度,推进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汇聚强大合力。干部是党的事业的关键因素,要按照总书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评价和使用干部,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重用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好干部,实行干部“能下”机制,调整一批慵懒散拖的“太平官”,建立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尤其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激励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担当作为,不断激发党员干部用心谋事、踏实干事、奋力干事的激情,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加速产业培育。利用好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能力,建设好数字特色小镇,持续深耕云计算、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深化与百度、阿里、腾讯、华为、浪潮、奇安信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合作,深化5G、半导体、手机制造、智能终端等龙头项目引进,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
增强融资扶持。设立贷款“资金池”帮扶企业融资,推行“基金+基地”、“基金+产业”模式,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产业基金设立、募集和投资使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和引导作用,扶持招商引资和实体经济发展。
强化人才支撑。将人才作为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要素,注重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实施“国千”、“省千”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杰出人才与青年拔尖人才选拔等重点人才工程。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借智借脑”。大力培育引进技术工程师队伍,形成“金字塔形”多层次人才梯队。积极优化人才生活工作环境。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关于人才子女教育、健康服务、老人照顾、文化服务、运动健身等功能,推动人才落户。
第三节 完善推进机制
加强项目服务调度。围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加速园区“新基建”,谋划储备项目500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300亿元以上),瞄准承接产业转移重点细分领域,推动项目梯次接续、滚动发展、压茬推进。落实好项目全程包保服务机制,升级“项目云都2.0”,实施“三比一增”和“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落实“四督四保”工作机制,及时回应企业关切、解决项目问题,力争签约项目全部及时开工建设,在建项目加速实现投产运营。
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终期评估,引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健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监测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确保“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园区发展目标任务。
创新宣传推介方式。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和优势,以学术论坛、项目路演、媒体传播等途径,推动行业交流。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荣誉,提高园区知名度。通过媒体宣传与社会宣传双向发力,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及公众号、微博、小视频等新媒体工具,让宣传工作有氛围、有亮点,为建设园区“十四五”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